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昆明新闻】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仪器更迭见证科技进步

文章来源:昆明新闻  |  发布时间:2018-09-17  |  作者:杨慧,方碧翔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建国初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落地昆明,在这块热土上,胡先骕、郑万钧、俞德浚、吴征镒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中国的植物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研究所的种质资源库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完成万种种子保存的机构。今天,我们从研究所的采集、试验设备说起,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穿梭。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所史馆”,一组老物件重现了70年代的科研现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说:最早的条件是非常简陋的,这些打字机是用于植物文献和标签的打印,这是45年的打字机,像这些工具,这是最早的放大镜,当时也是从国外进口的,也包括很老的一些显微镜,现在在实验室很难看到,可能在博物馆里见得到。 

  孙所长说,改革开放之初,工作条件还很艰苦,外出采集植物标本,雨具都还是斗笠、蓑衣,标本夹也很庞大。 

 

 

  孙航说:是用草纸和一个木夹子和绳子组成,野外采标本把标本放在这里面、放撑掉、压干掉、草纸要不停地烤换,所以工作量非常庞大,这个标本夹也非常重 野外采集标本是成堆的,背运、运输都很困难。 

  在“所史馆”,展示了大量改革开放之初的照片,通过照片,我们看到了40年前的工作场景。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杨永平说:我们研究所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最鲜活的产物,因为我们研究所从1979年第一批外宾来,整个研究所追求的国际化、高水平,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一个国际的舞台里面 去为国争光也好,或者从事科学研究也好,我们科研的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所史馆”还陈列着一台90兆核磁共振波普仪,是1976年全国进口的两台之一,在植物化学成分分析方面,它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永平说:那个时候大约是90万人民币,我们现在有2台500兆,1台600兆和1台800兆,就是更现代的这些分析仪器设备。 

 

 

  跟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管李小年,记者看到的杨永平书记说的500兆、600兆800兆核磁共振波普仪。同样分子量大小的测试,90兆仪器测量需要50毫克以上的样本,测试周期大约是半个月;800兆仪器只需要0.5毫克样本。

  李小年说:这样相当于只需要原来百分之一的样品,我们的时间周期就是氢普只要几分钟,碳普可能就1、2个小时就可以采集完成,当然还有更多的功能,比如说二维核磁共振、二维核磁普的测试,都为我们结构确定提供了丰富信息 。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工程师施孝活说:800兆赫兹的灵敏度也更高,可以检测微量的天然产物的结构,结构和功能是直接相关的,就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有药用价值的分子。 

  如今,这个分析测试中心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努力争取在先导化合物发现、植物创新药、中药现代化及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上实现更大突破。在新的时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也将继续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在植物学、植物化学及植物资源发掘、利用与保育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昆明新闻 2018年9月15日)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CBvWyBtv--kOPrhkpuNsfA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