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 征文欣赏
left
所庆八十周年专题
征文欣赏

佳节倍思亲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8-08-08  |  作者:张敖罗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昆明植物所80岁了,令每一个“昆植人”激奋、庆喜,无论他(她)在岗或已退休。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当过“昆植人”,因多种原因离开昆植,甚至离开科学院,但心神始终留在昆植,为了昆植的兴旺发达而庆贺,为昆植的成就而祝福和鼓舞,我就是其中一个。我1958年入所,1984年离所到中科院昆明分院,1994年离开昆明分院到云南省科委,在昆植生活26年,在科学院36 年。1938年至1958那段最艰苦的日子,我们无从体验,但1958年至1984年那段艰难曲折的经历,苦乐相伴的野外生活,足踏元宝山顶,面对一片荒山,追梦昆明植物园的美景,手握锄头把植树建园的欢乐和劳累,生儿育女的幸福以及领导的培养与关怀、批评与教育,虽时隔数十年,仍然历历在目,思念犹新。长者已逝,我辈等也已进入暮年,而昆明植物园早已焕然一新,昆园梦已成真,荒山已变,绿树成荫,常年游人不断,已成省内科普教育基地,旧貌已换新颜。现今所内学子(研究生)数已超越正职人员。男女青年熙熙攘攘,朝气蓬勃,哪像“百年”老店。1958年,当我到工作站报到时,见到新修的三幢二层红色砖楼,深感昆明工作站还真不错,有点气势,现在新楼林立,设备大量更新,工作条件完备,业务范围扩展,‘鸟枪’早已换成‘火箭炮’了,看到这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怎不令人激动、高兴万分。离所数十年,不仅心没离开,身也没离开,多种因素促使我仍不时来所参观、学习、工作、会友,只不过范围有限,没惊动大家。

  人老易怀旧,不仅怀念童年、少年,见到发小,总有说不完的话语,也容易触景生情,回忆自身在昆植的成长史,忘不了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老友,虽不少人已离我而去,影像常现脑海,更想念着昆植的老领导:吴老、蔡老等,他们既是领导,也是导师。蔡老对事业的追求,解放前从静生所到云南,爬山涉水,艰苦创业,奠定昆植的基础;解放后,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关怀,在云南发展植物科学事业,其功其劳世代永存。虽然本人没有长期得到蔡老的教诲,但他艰苦奋斗创业、敬业和联系生产实践的精神却对我教育至深。我长期得到吴老的言传身教,当他的秘书,当他的助手,文革中也与他同甘共苦,他的做人风范,他的治学精神,他渊博的学识,既令人钦佩,也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今天我们庆祝建所80周年,本所前期由蔡老奠基,后期是在吴老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近30多年,孜孜不倦地努力得到了发展壮大,当然,国家强了、富了,我们的事业发展也快了、好了。我追思吴老当所长时重点抓了三件事关重要的大事。第一,明确了昆植的办所方针,也可说是方向任务:云南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此组建了三个主要研究单位:(1)植物地理与分类室,解决认识植物问题;(2)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解决如何利用资源植物及利用什么东西;(3)昆明植物园,解决能被利用的资源植物,如何形成规模生产,变成效益。第二、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大胆放手培养,把他们放到主要岗位锻炼。我就是先当昆园秘书,后当园主任,进而提拔当他们的助手。第三、抓基础,抓重点,非常明确地认为,不摸清云南植物家底,不编好云南植物志就谈不上更好地利用云南的植物资源。为此,吴老亲自带领一帮年轻学子,爬山涉水补点采集标本,整理标本,收集文献资料,办编志培训班,手把手教、写、修改、订正、定稿,直到利用全国有关人力资源,承担编志任务,最终完成巨著,而他老人家总结了一辈子的研究资料,综合、归纳、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理论。

  昆明植物所在国际植物学界知名度的提高与吴老的贡献分不开,今天,我国进入了新时代,背景条件都变了,但我认为吴老当时的治所方略还是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虽然本人已是83岁老头,由于对昆植的爱心引诱出的感情冲动,借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无所顾忌,也不怕讥讽、耻笑,因为是真心实意期盼昆植在今后的岁月中能持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归纳成十五字铮言,以表心意。

  方向明: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这个方向不能变,从解放前建所求生存的历史,到解放后从昆明工作站、昆明分所到昆植的发展史,蔡老、吴老两位在云南的工作实践,都是遵循了这一精神。虽然,这一方向是在正式成立昆明植物所于1963年所务会议正式确定。什么植物值得利用,什么东西能被利用,怎样有效利用以及如何做到利用与保护结合,这个工作永远做不完。仅仅做到哪些植物能用,有什么成分,哪些是新东西作为资料积累,也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但不完整。特别是重要、特殊的植物,必须要组织力量全面完整的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形成生产力。

  路子正:方向定了,路子对不对,大有讲究;在此,千万要记住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国外的经验要吸取,但走路不能盲从,走偏了,就到不了既定的目的地。另外,走路要二条腿,一条腿走不动,要一前一后才能向前进。我意在利用与保护,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不能偏废。当然在实践中会有前有后,有主有次,有重点与一般之分和安排,这要因时、因地而异。理论成果要抓、要追求,但应用上的大成果有无或多少,对昆植影响大不一样,当前,我认为昆植是有压力的,不知大家有无感觉。

  队伍精:培养人才是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昆植一直坚持的基本任务。过去昆植有以吴老为首的三位院士,吴老走后留下两位,以后还有多个继承者?多年前吴老曾在家中问我:“老张,你看所内还有谁能推荐为中科院院士”。我无言以对,一是我已离所,不便说;二是离所已久,情况不明,不好乱说。基本队伍不可少,但要精,要特别注意培养、引进英才、帅才。

  措施力:举措要得力、要有效。物质条件建设很重要,也做了很多,但如何调动培养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显得更重要。恐怕非一日之功所能为,要长期花大力气。总之一切举措都应围绕出成果、出人才,出大成果、出英才、帅才。

  班子强:这是核心和根本问题,昆植班子是个集体,是指挥部,是掌舵者,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敏锐的洞察事物(包括人才、项目...... 等新事物、新苗头)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昆植现有学科兵种、人力物力,重点突破出大成果,守业没前途,要创业、创新。问题太大,无能盖全,见谅。建议,分析、总结一下以吴老为首的昆植班子的组成、特点、运行,以及成败经验与教训,较为现实。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