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内网 | KIB微博 | 网站地图│ 邮箱登录│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历任领导
    • 现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发展规划
    • 研究所年报
    • 大事年表
  •  │ 
  • 机构设置
    • 科研部门
    • 管理部门
    • 支撑系统
    • 联合共建
  •  │ 
  • 科研成果
    • 期刊论文
    • 学位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著
    • 专利
  •  │ 
  • 研究队伍
  •  │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概况
    • 学位培养
    • 毕业就业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学子风采
    • 规章制度
    • 下载中心
    • 研究生会
    • 校友会
    • 友情链接
  •  │ 
  • 院地合作
  •  │ 
  • 国际交流
  •  │ 
  • 党群园地
  •  │ 
  • 创新文化
  •  │ 
  • 科学传播
    • 简介
    • 编辑推荐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场馆
    • 植物图片
    • 科普视频
  •  │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公开
站内搜索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
・全部新闻
・党和国家领导人慰问
・追忆悼念
・最新动态
・媒体报道
科研进展
・昆明植物所发表竹类组学和分类学信息平台[03.15]
・多组学研究揭示竹类植物生活史转变和物种多样化的遗...[03.15]
・昆明植物所在苏铁属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研究中取...[03.15]
・昆明植物所重构核心十字花科原始核型并揭示伴随其快...[03.14]
・昆明植物所在吲哚生物碱集群式全合成方面取得新进展[03.12]
・昆明植物所在石松生物碱新骨架的发现与合成研究中取...[03.12]
联合共建
·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
·山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
·丽江高山植物园
·云南省植物学会
·全国科学院联盟生物多样性分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吴征镒院士 > 媒体报道
云南网:26日到市殡仪馆送别吴老 同事好友怀念吴征镒院士
来源:     作者:孟俊     2013-06-23     浏览次数:

“能与吴老共事是我一生所幸,为人处世获益匪浅。”昨天,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内,75岁的吕春朝追忆起刚刚逝世的吴征镒院士,感慨良多。在他记忆中,吴征镒院士在学术方面是一个学科的集大成者,钻研学问。生活上,吴老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闲来还会唱上几段昆曲、京剧。

各界人士前往植物所吊唁

6月20日1时31分,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在昆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7岁。吴征镒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通过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杰出学者。

昨天,在黑龙潭附近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安静的办公大楼前,工作人员正在悬挂缅怀吴征镒先生的布标,办公楼前的国旗也在前一天降了半旗。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在办公楼的3楼设有灵堂,社会各界的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在灵堂前摆上鲜花、鞠躬,以示缅怀之情。

灵堂将设至6月25日。26日上午10点,吴征镒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昆明市殡仪馆举行。

生前办公地点与住所是对门

昆明植物研究所24栋一单元的一处住所,是吴征镒先生生前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由于修建已有30多年,房屋看起来有些破旧。屋内,已经与吴老相识50多年的吕春朝正在接听电话。

吕春朝已经75岁,1958年便来到初建的昆明植物研究所,曾任过吴征镒先生秘书、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退休后,他与吴老一起,帮忙收集一些资料。“我现在坐的地方就是当年吴老的办公桌。”只见在不大的房间内,摆放着吴征镒先生生前获得过的众多奖状、旧照片和编写过的图书,其中包括《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占据了书柜的一大块地方。

吕春朝说,吴征镒先生1983年因腿部受伤,腿脚不方便,于是他的住所就搬到了工作地点的对面,每天吴老就在两个房间之间穿梭,直到2004年搬离。

治学严谨用心 喜爱昆曲京剧

回忆起先生的过往,吕春朝说,吴老出生于1916年,老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经历过的苦难他都经历过。而在他60岁-90岁这个时间段,才真正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当中,钻研宏观生物学的研究当中,算是一个学科的集大成者。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让中国的植物有了“户口册”。

“搞科学研究就是要坐得住冷板凳。植物是不会动的,因此研究的人要有访贫问苦的精神。吴老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吕春朝说,吴老70多年投身于科研战线,在平凡的岁月里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值得人们赞许。

在吕春朝的办公室内,除了有《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吴征镒主编的学术书籍外,还有一本《百兼杂感随记》,体现了他的另一种文风。而让吕春朝遗憾的事情,一个是目前已经交由出版社印刷的《吴征镒自传》出版在即,另一个是由吴老参与的,可比肩《永乐大典》的《中华大典》即将完成,而先生都没能看到。

“吴老在学术方面是一个非常严谨和专心的人,但他生活中确实十分随和、可亲。”吕春朝说,吴征镒先生平时喜爱昆曲,有时还会吹上一段笛子,还喜欢京剧,家里收藏着上百张光盘。

“他是一位

平易近人的长者”

杨云珊是吴征镒院士的行政秘书,她自1995年起开始负责吴征镒院士的一些行政事务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她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吴老的情景。“吴老是一位特别平易近人的长者,没有一点大科学家的架子。”

她与吴老相处18年,记忆中,从未见老人动过怒。“即便是为了学术问题争论,吴老也有着包容的胸怀,从未发大声说话或者发过一次脾气。有一次因为学术问题争论,对方先发火了,吴老却不恼不怒,反而安慰对方。”杨云珊说。

晚年的吴征镒院士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到野外去进行科学考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伏案写作上。吴老用的每一张白纸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无论是纸的背面或者正面都尽量不留空白。杨云珊回忆,每天早晨8点她上班时,吴老已经坐在办公室内开始工作,一直到吃午饭的时间;午饭之后,吴老仍在伏案工作。有时候到了下午5点多钟杨云珊下班了,吴老依然在工作,笔耕不辍。

 

来源:http://society.yunnan.cn/html/2013-06/22/content_2777076.ht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16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