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left
科学普及
科普文章

冬日里的温暖考察-景谷行(二)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4-29  |  作者:上官法智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从寺庙出来,我们便来到附近一家农家乐。来到景谷,怎么能不感受一下景谷最有特色的美食之一---红肉呢(口味清淡、不食辣椒、素食主义者请自行跳过这一节,勿怪笔者重口味,实乃笔者对香料和民族文化介绍的需要)!?

  红肉是思茅地区的传统美食,是不少地方逢年过节必吃的佳肴。制作红肉多选用猪头肉、猪蹄等部位。将刚杀的猪的这些部位煮熟后,放入辣椒、花椒、盐等香料进行短时间腌制,同时将生血也加入上述调料进行短时间腌制,一天以后将腌制的猪肉和生血搅拌混合,然后放入土坛内腌制3-7天即可食用。 大多数第一次品尝这肉的人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倒不是腥味重的原因,而是此肉香料味道比较重,咸而辣。不过若多吃几次,就会慢慢适应这种肉的味道了,发酵过的猪血与各式香料为肉带来一种类似于浓酱的口感,极大地增加了原本猪肉的香味层次,肉香极有厚度,又有嚼头,倘若再配上些当地低度米酒小酌,很是享受。

  提到景谷的佳肴,不得不介绍另一道菜----牛撒撇,一道很出名的傣味名菜。撒撇有苦撒和酸撒之分,苦撒极苦,酸撒极酸,都是炎炎夏日清凉败火生津开胃的佳品。其制作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调味所用的植物上。酸撒的酸来自于青柠(来檬) (Citrus × aurantifolia),即是我们常见的青柠檬。它其实是不同于常见的黄柠檬(Citrus × limon)的同属另一种植物(可不能简单的以为它就是没成熟的黄柠檬哦~)最关键的是,它们的味道也有很多不同。青柠没有黄柠檬厚重的柠檬香气,而带给人的是一种略带柚子混合橙子味的清香,与黄柠檬相比较各具特色。此外在云南较热的地区偶尔还能见到柠檬的另一亲戚黎檬(Citrus limonia)以及其它一些柠檬的杂交品种,也是很有风味。而苦撒,比较正宗的做法是用牛的苦胆汁

  作为苦味的来源,在没有牛苦胆的时候一些地方也用五加科植物-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或者茄科植物水茄(Solanum torvum)代替。原料不同各有风味。而我们这次吃的撒撇,即属于苦撒。除了牛苦胆汁外,还配以大芫荽(刺芹,Eryngium foetidum)、香蓼(Polygonum viscosum)、小米辣等天然植物香料加以调味,另外再加入牛肚、牛肝等肉料调配。味道虽略苦,但是苦后有回甘,加上天然香料的清香,味道十分爽口,倘若在炎热的夏天吃,更是解暑开胃的佳品。

  得益于我这些年在云南到处乱跑,无意间我也总结出了一些植物香料的地理分布与使用关系,例如:捣碎的番茄作为主调料做蘸水是思茅与临沧地区常用的一种方式,再往南往西,在更热的西双版纳与德宏却鲜有用番茄作蘸水的,取而代之的更多是青柠、水香菜(水香薷,Elsholtzia kachinensis)等香料。我猜测这与民族饮食习惯的交融、香料植物的栽培区域,以及生活地域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在以后的香料系列文章中我会陆续阐述这种关系)。我们这次吃到的蘸水是将小番茄捣碎,加入小米辣和大芫荽制作而成,颇有特色,适用于一些油炸类菜品调味。

  还有一道菜是油炸香肠。不同于四川、贵州的熏制发酵香肠,从思茅、版纳一直延伸到泰国,香肠基本属于鲜食。鲜肉混入不同的植物性香料搅拌后灌入肠衣即可食用,多以烤制或者油炸为主。味道很好地保留了肉的鲜味,有些还混有一些类似于咖喱的复杂香味,这与这些香肠在制作时会加入不少热带香料有关,而且越往南,香肠制作所用的香料越多,口感层次越复杂。可惜我功力实在不够,没法分辨出里面包含有哪些香料---特别对于这类经过混合后高温油炸的,只能待以后有机会亲自向制作的师傅讨教学习以后再把配方告诉各位。

  至于早餐,景谷最出名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豆汤米线了!豆汤使用花生或者豌豆加水打磨并烹煮成浓汤状,加入米线或者米干(卷粉),再搭配肉末、香菜等搅拌即可食用。初闻花生汤这词时我第一感觉是想到甜甜的花生奶,简直没法想象这东西还能拿来吃米线。抱着怀疑的态度来了一碗花生汤米线,没想到味道和想象中的花生奶果然没啥关系,浓浓的花生咸汤配以花椒油、香菜、干肉末以后带给人的是无比浓厚醇和的口感,各种调料相得益彰,被我两口就吃完还意犹未尽!早餐过后,我们决定往景谷县的威远江自然保护区进发。该保护区是以原始思茅松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相对保存较好,我们想应该可以采到更多更好的标本。

  出发时天色还没全亮,山谷间雾气弥漫,虽正值12月温度偏低,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寒意,反倒一阵阵的雾气澎湃着朝自己翻滚过来,加上初升太阳柔和的光晕,颇让人有一种幻境般的感觉。

  我们预计要走的路程不算远,距离县城大概有50公里,但是山路弯弯,沿途还是花掉了不少时间。我们的线路几乎是顺江而下的,海拔也是越来越低,但是让人失望的是随着海拔的降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片绵延的橡胶林。于是我们决定往高海拔走,顺着山路向前边走边看。正当我们顺着土路慢慢前行时一条长近两米的大蛇突然从我们面前窜出,经朋友鉴定这应该是一条三索颌腔蛇(Coelognathus radiatus)。我端着相机几步赶上去追着它啪啪啪连拍,可惜它也不和我多配合一下---停在那儿给我摆几个漂亮的姿势,只顾得自己两下就窜入草丛,让我觉得很是遗憾。

  经过一个小山村时,发现不少农户家墙头、屋顶还长了一些很漂亮的植物---棒叶落地生根(Bryophyllum delagoense),有的又叫它“棒叶不死鸟”,属于景天科落地生根属植物,原产马达加斯加。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这货是有多坚韧,估计这些屋顶上的不死鸟也是这些年随着园艺植物的引入,它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步步移民上去的吧!不过相比较其它许多入侵植物而言,这类耐旱型观赏植物,在生态危害程度上小很多,它们大多不喜欢与本土植物争夺水肥环境良好的区域,而是喜欢自己另辟蹊径,侵占那些干旱缺水缺肥的空间,比如墙头、屋顶露台或者荒凉的山脊。因此对人类而言,它们算是不错的移民,既美观又保持水土,还不用花钱花时间打理它。对此,我只想对墙头的“不死鸟小姐”说一声加油!

  我们顺着山谷徒步前行了一段,虽然大部分山地都被种上了橡胶,不过一些沟谷地带还是残留了少量原生植被,我们沿着沟谷爬上去还是采集到了不少标本。已近中午时,地面在太阳的暴晒下温度陡然上升至近30度,爬着山的我们满身大汗,可这还是冬天呀,完全可以想见如果是盛夏时节来到这里是什么结果。

  从山谷里出来,我们继续往海拔稍高的地方进发,主要寻找一些山箐沟谷植被较好的地段进行考察。这个季节是低海拔地区温度极为舒适的时候,我不清楚那些小动物们是否也有如此感觉,不过它们看上去倒还是蛮活跃的。

  很遗憾这次看到的兰花大多处于结果阶段,林子里遇到一种不知名的虾脊兰,由于没有开花导致无法鉴定到种,于是干脆剥开一个果实,让大家看看兰花的种子是多么微小,犹如花粉一般,轻轻一吹就能四处飞散。

  不同于大多数种子植物,兰花的花粉是呈块状的,不同的兰科植物具有的花粉块数也不同,通常为2-8块,每一块都包含有上万的花粉。

  随着太阳渐渐落下,一天的考察也即将结束。余晖下,栝楼的红色果实像一盏盏灯笼,别有一番情趣...

上一篇:http://www.kib.cas.cn/kxcb/kpwz/201403/t20140319_4060274.html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