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left
新闻动态
传媒扫描

【天目新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普通人有何关系?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10-21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流萤给了夏夜浪漫,劲草给了草原辽阔,鲸鱼与海豚给了海洋灵动……人类赖以为生的地球因多样的物种与跳动的韵律而美丽。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将在昆明举行第一阶段会议。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公约,缔约方大会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

  COP15的召开召开有何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又与普通人有何关联?今天,记者请与会嘉宾、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地未来研究中心主任许建初研究员介绍给大家。

  生物多样性内涵丰富 

  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庞然壮实的大象、到萋萋柔软的劲草娇花,再到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生物,多样的生物构成了地球上的美丽生灵与生态脉动。

  10月11日起,COP15在昆明拉开序幕,来自全球的嘉宾也将线下线上齐聚,将制定全球新的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描述2050年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美好愿景。

  许建初也会参与其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从内容来看,COP15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大会主题还反映了中国特色,“大会的召开,定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许建初野外工作者 图源:受访者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丰富,许建初认为,这里面不仅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人类利用遗传资源、驯化物种与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文化多样性。

  “这其中,还应包括人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化信仰和世界观。”他举了个例子,桑、黍、粟、棘、麦……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早就在《诗经》、《尔雅》中,就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写下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希望我们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传统文化,立足当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理念,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许建初说。

  持续在路上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大 

  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过去几十年,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单就自然保护区建设而言,中国不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地建设。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

  “这非常了不起,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头羊。” 许建初说。

 

许建初在红河山地未来基地拍摄天然纺织纤维植物牛角瓜 图源:受访者

  在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的背景下,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珍稀物种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5只。

  许建初透露,不仅国家层面积极行动,中国还从下到上建立了完整的保护体系,包括社区、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区,“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人类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与推进可持续绿色发展。”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千里之外的野生动物、无人之境的树木和草原、巧颜变色的昆虫、色彩斑斓的真菌、无法肉眼辨别的微生物……这些看起来遥远的生物以及其所构成的多样系统,究竟与普通人有何关系?

  许建初说,事实上,普通人每天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与此息息相关。人类未来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许建初及团队成员访问傈僳族草医 图源:受访者

  在医疗领域,人们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从真菌中发现的。据估计,全世界为人类认识并科学描述的真菌不到其总数的 10%,“这意味着真菌中蕴藏着大量潜在“财富”。 保护生物多样性,能让我们有机会在这其中找到各种活性成分,满足医学需要,有可能为艾滋病、癌症、新冠肺炎等疾病提供治疗方案。” 许建初说。

  在农业领域,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通过研究一株野生稻,发展出了杂交水稻,为提高粮食产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我们又应该如何唤醒更多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许建初说,“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特别要跟年轻人交流,只有将保护生物多样性融入教育中,才能让年轻一代爱护人类赖以生存自然。”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天目新闻 2021年10月10日)

  来源:https://tm.zjol.com.cn/news.html?id=441657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