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新闻
left
新闻动态
头条新闻

昆明植物所系统解析帕米尔山地居民基于传统知识的季节性放牧策略及其气候适应机制

文章来源: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发布时间:2023-06-14  |  作者:杨慧钊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山地环境中的植物为山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受气候变化影响,山地居民的生计活动与资源管理策略面临巨大的适应性威胁提高山地居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并确保山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已刻不容缓

  帕米尔高原(the Pamir Plateau)地处中亚腹地,是古代中国与地中海各国文化交流的通道,其特殊的气候和地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高山区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稀少的植物资源。为了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并维持生计,畜牧业自古就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中国塔吉克族最重要的生计和粮食安全来源。系统记录当地特有的牧草资源管理周期策略及相关传统知识,解构和评估驱动季节性放牧活动的生态指标,将其与对应的现代科学监测数据结合,确保山地牧草资源的充足性和对气候的有效适应性,对帕米尔山地居民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与多重组学攻关团队综合利用民族植物学与生态学调查、地理空间植被物候解析和数学建模等多重技术交叉手段,首次系统构建了东部帕米尔山地居民以以草定牧为核心的生态日历,量化和评估了生态指标对季节性放牧活动的指示作用,并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下季节性放牧行为的潜在调整策略。研究发现,(1)作为一种识别时间和空间的传统知识体系,生态日历在塔吉克族的生计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人根据生态日历及其对应的生态指标确定开展放牧的时间,并随海拔梯度进行季节性迁移。其中,各海拔梯度牧草的物候特征被认作最关键的生态指标;(2)现代植被物候解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不同植被型牧草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基于生态日历的季节性放牧活动高度吻合,证实了该地季节性放牧传统做法的合理性并揭示了其背后的适应机制;(3)在未来气候情境(SSP126SSP585)下,夏季牧场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继续成为牧草资源的重要来源,牧民们可能需要在更高海拔地区停留更长时间,从而确保牧草资源的充足供应。该研究将生态日历视角作为科学知识和传统资源管理行动间的直接联系,解决了山地牧草资源管理中传统知识的识别、量化和评估问题,为确保帕米尔山地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山地居民的气候适应能力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成果以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based calendar system for sustainable seasonal grazing in the Pamir Mountains为题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在线发表。研究工作得到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61144001)和云南省博士后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雨华研究员、许建初研究员和尼泊尔Lumbini Buddhist UniversitySailesh Ranjitkar博士为该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博士后杨慧钊为该文的第一作者;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维康研究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翟德利博士昆明植物所仲米财博士硕士研究生郭昌安张雄等参与了本项研究。 

  文章链接

 

Fig.1 首次系统构建塔吉克族季节性放牧生态日历并揭示其时空特征 

 

Fig.2 牧草物候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基于生态日历的季节性放牧行为高度吻合 

 

Fig.3 未来气候情境下生态指标的潜在变化趋势及其对季节性放牧的指示作用 

(责任编辑:李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